1. 首页 > 基础教育

《利己与自爱:本质探讨》(节选)——何怀宏深度解析

利己主义可分为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认为,从行为目的和动机来看,人的活动实际上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但是,我们也看到,社会上确实存在很多利他行为。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心理利己主义的普遍性,我们可能不得不将“利益”解释为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即我们认为某些人致力于帮助他人、与社会合作、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为了追求荣誉,或者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精神满足。

还有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伦理利己主义,它不仅认为人们实际上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即它不仅承认利己主义的心理普遍性,而且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具有道德自信的天性。后者常被称为开明利己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因为它不仅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是利己主义的,而且也承认他人的行为可以是利己主义的,即所有人都可以是利己主义者。个人通过积极追求自身利益,可以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甚至实现最大、最有效的公共利益。这类利己主义者之所以常被称为“开明”或“不虚伪”,可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与别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也就是说,如果我能追求自己的利益,别人自然也可以这样。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那么可能别人都是利他主义,而只有自己却是利己主义。

活跃于20世纪美国的一位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女性艾因·兰德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她崇尚一种“利己”的美德,认为每个人都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当然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的利益。 (略)兰德对于自己的利己主义有她自己的解释。她其实并不强调这种利己主义中的物质利益和享受,而是强调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说到底,她还是在崇尚一种利己主义。

这里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进一步细分为三个环节:行为的目的和动机——行为本身或行为的手段——行为的结果来分析利己主义。

首先,利己主义认为行为的动机纯粹是自利,或者说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自利,这是无法可靠证实的。我们很难衡量他人的内在动机。与其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纯粹是自利的,倒不如说,他们常常混合着自利和利他的冲动。甚至可能还有其他的冲动,可能更符合事实。人心中也存在支持利他行为的纯粹道德情感,比如同情心(这种同情心的雏形甚至可以在其他动物身上看到),它们在行为动机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次,行为的结果往往是混杂的,或者既对自己有利,又对他人或社会有利。例如,一个人的科研成果给他带来荣誉甚至财富,同时也对他人和社会有益。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每个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甚至可能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下。另外,行为的结果并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换句话说,眼前的结果可能比较容易判断,但长期的结果却不容易判断。

第三,还可以分析行动手段。有些手段可能对自己、他人、社会都有好处。例如,自愿的市场交换一般对交换双方都有利,往往是“双赢”的局面。只有强行所谓的“交换”,或者直接抢劫,才对演员有利。但与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相比,对行为的手段做出道德判断相对容易。使用暴力和欺骗肯定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这样,我们可以说,虽然不可能完全否定或消除自我保护的倾向,但利己主义并不适合作为一种道德或哲学的人生原则。虽然合理的自我照顾可以,但不能允许自私的欲望。

这样,我们首先需要在行为手段明确上避免那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警惕和拒绝“为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

从行动结果来看,要努力创建和维护一个能够把个人为自身利益的努力汇聚成公共利益的制度,构建一个能够引导人们善意而不是恶意、能够带来和谐与和谐的制度。无仇恨制度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充分、全面结合的制度。在个人对他人的行为中,由于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好处,而低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因此我们也需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政客,总是需要考虑他们的行为会给数百万人带来的所有后果,而不是仅仅根据自己的“信念”行事。这就是韦伯所说的政治的“责任伦理”。

从行为动机上来说,在我们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尤其是当我们确定了人生的一个大目标时,我们必须努力找到自己和他人的结合点。并优先考虑利益。如果是他人和公众的紧急而重大的利益,即使有时需要损害自己的利益,也应该毫不犹豫。对于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人,我们始终应该怀有敬佩之情。

我们还需要注意区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有时很容易混淆,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同。个人是相对于社会、国家而言的,指每个人、每个人,甚至是整体。它不是一个淹没在群体中的个体。而是组成团体的个人。这时,强调公平地关心和考虑每个人的利益,平等地对待所有个人,这不是一种自私,而是一种张扬。健全的个人主义也可以成为对抗“高调的利己主义”的武器。当然,只谈个人主义而不谈集体精神和公共道德也会很失偏颇,因为确实有大家共同的利益,有公共服务和项目,不能分割成碎片分配给个人。

相关问答

问:利己主义是自我中心吗?
2个回答
小清晰的声音

答: 利己主义是指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行动,而自我中心则侧重于将自己的需求放在前列,对他人需求缺乏重视。表面上看两者看似相似,但本质区别在于行为动机的出发点。利己主义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无论手段,但并非必然是“我行我素”的不顾他人的想法。自闭的孤僻、冷漠无情、排挤他人的倾向等才是更贴近自我中心的体现。

1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繁华若梦

答: 利己主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被接受的。比如个人努力学习,追求事业成功,都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而对他人利益的漠视则是自私的表现,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所以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那的确是类似于自我中心的行为,但并非所有利己主义都是有害的。

21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利己主义与道德冲突?
2个回答
眉黛如画

答: 利己主义有时确实会与道德标准发生冲突。例如,一个商人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择手段地压迫竞争对手、降低产品质量,这种行为虽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却违背了诚信和社会公正的道德原则。同样,利己主义也更容易让人忽视他人遭受的苦难,缺乏同情和帮助意识,这与“恻隐之心”等美好道德要求相悖。因此,在个体选择行动的时候,需要权衡利己主义的诉求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23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寻鱼水之欢

答: 但也不能完全说利己主义就是不道德的。因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积极的社会效应。例如,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最终成为行业精英,为社会贡献力量。所以,利己主义和道德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判断。

4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如何控制利己主义?
2个回答
剑已封鞘

答: 控制利己主义一方面要注重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我们可以常怀感恩之心,关心他人需要,学会分享和互助,在做事情的时候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不是只为自己着想。

7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凉月流沐@

答: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法律和道德规范建设,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利己主义的潜在危害,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家庭和学校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故事、谈话等方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利己主义与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格体系 。

3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cjy/211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