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继续教育

2022高考复习指南:100道文化常识判断题(涵盖10大主题)

很多朋友对于2022高考复习指南:100道文化常识判断题(涵盖10大主题)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高考文化知识100道真/假题

(一)学校及科举

1、古人常用“玄虚”来指称学校。例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金象虚教》中的“玄虚”就是这个意思。 ( )

2、韩愈《师说》中有“六艺皆可经经”之句。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艺。 (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

4、博士、教授是指古代学者或有学问的人,与官职无关。 ( )

5、书院是古代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设立的聚集学生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场所,与政府没有任何关系,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查举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拔那些孝顺父母的人,授予他们“孝廉”的荣誉称号,并给予高度的重视。 ( )

7、正皮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形式。 “征”通常指皇帝亲自招揽人才,“辟”则指中央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

8、古代科举考试从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大学试、乡试、科举、殿试。 (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考上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联试考上的,称为“功生”,第一名的,称为“会元”。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被称为“会元”“进士”,前三名分别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 )

10、一般认为,科举始于汉武帝时期,结束于清朝光绪年间。 ( )

(二)山川地理

11、古人把南方的山、北方的水称为“阳”,把北方的山、南方的水称为“阴”。例如衡阳在衡山以南,江阴在长江以南。 ( )

12古代“河”一般指黄河,“江”一般指“长江”。因此,《鸿门宴》年《总战河南》中的“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地区”,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

13、“五山”是指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黄山。 ( )

14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永州、扬州、凉州、广州。 ( )

15、古时“江左”指长江以北地区。 ( )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视为尊位,反之则视为劣位。因此,“面北”有表示臣服的意思。 ( )

17.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把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闽南)、北狄。是一种蔑视的表现。 ( )

18、古代的“山东”泛指崂山以东地区,与今天的山东省不是同一概念;古代的“中国”是“中原国家”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一个概念。 ( )

19、“路”是宋代地区的名称,大致类似于今天的省区,如福建路、广东路等。 ( )

2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

(三)天文历法

21。古人用干枝记录年、月、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周期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 )

22。十二天干之首为甲,十地支之首为子。 ( )

23。古人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时间,其中子时指23时至1时,辰时指7时至9时,午时指11点到13点。 ( )

24。古人将十二生肖归为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

25、十二生肖之首为鼠,十二生肖之最后为狗。 ( )

26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又分为十二个月,以反映四时、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

27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排在第一位,除夕排在最后。 ( )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最后一天称为“会”。 ( )

29、古人称农历每月十五为“望”,称每月十六为“己旺”。 ( )

30、古人依次称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为孟、仲、己,仲夏为夏季的第二个月。 ( )

(四)行政区域和职务

31、三省六部制中,礼部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 ( )

32、三省六部制中,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兵部主管军事。 ( )

33封地是指古代君主将自己的一定土地赐给有功的官员作为奖励。比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地。 ( )

34、成语“初下车”中的“下”,本指官员初到。 “讨骨头”是官员要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至事”也有辞职、退休的意思。 ( )

35、唐代三省六部制中,刑部主管司法、监狱,民政部主管土地、户籍、税务、财政。 ( )

36、三省六部制中,户部主管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 ( )

37.在唐代,官服的颜色根据其官职的不同而不同。高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如紫”等说法。等级较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山》可以看出,当时李白的官衔比较低。 ( )

38、三公是古代宫廷中最受尊崇的三种官职的统称。这个词在周代就已经存在了,具体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 )

39 “迁”是古代用来表示官员调动的常用词。 “左迁”二字常用来专门表达晋升的意思。 ( )

40 “楚”在古代泛指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地方官员。例如,《琵琶行》中有“余离官二年”。 ( )

(五)节庆习俗

41、古人称正月初一为元日,正月十五称上元节。 ( )

4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 )

43.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与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 )

4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中秋之夜写成的。 ( )

45、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重阳节带老人登高的习俗,以表示对老人的尊重。 ( )

46、腊月是腊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打扫卫生的习俗。 ( )

47、除夕是农历腊月三十,所以又称“除夕”。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彻夜不眠,寓意辞旧迎新。 ( )

48寒食,节名,恰逢清明节一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 )

49社吉:“社”指五谷神,古代农业之神; “吉”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 )

50旦日:太阳初升黎明时,可能指第二天或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

(六)宗庙及祭祀

51、祭祀:古代用于祭祀的牲畜,颜色纯正,如牛、羊、猪等;且颜色混杂,如鸡、鸭、鹅等。 ( )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种动物都称为“太牢”,只有羊、猪没有牛,才称为“少牢”。 ( )

53停顿,一种古老的问候礼节,点头致意。 ( )

54. 祭祀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行礼时,头部必须着地并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经常用这个仪式来祭拜父母。 ( )

55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就要受加冕,受封爵。因此,二十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比如苏轼,字子瞻,小号东坡居士。 ( )

56、斋戒期间,古人在进行祭祀或做重要事情之前,往往要沐浴、更衣、戒肉、戒酒、戒肉,以示虔诚。 ( )

57. 在古代,人们坐在左边。成语“左手空空,左手等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 )

58、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的仪式,常常由皇帝亲自在华山主持。 ( )

59. 继承是指王位的继承。我国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皇位只能由长子继承。 ( )

60酒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仪。 ( )

(七)礼俗

61、吹坐:亦指三岁至九岁的儿童。一般角度:八岁到十四岁之间的男孩。 ( )

62、钗年:古时称女子十五岁为钗,所以钗年指的是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就准备出嫁了。 ( )

63.成立年份:男,三十岁。四十岁:男人四十岁。 ( )

64古人对于死亡的称谓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皇帝、皇后的死叫崩,诸侯王爷的死叫死,官员的死叫典当,百姓的死叫无记。 ( )

65、“幸”通常指封建皇帝来到某个地方,也称幸临。 “召兴”专指皇帝对妃子的召见和宠幸。 ( )

66赐姓是指古代皇帝赐国姓给有功之臣以示恩宠,也可以赐姓。 ( )

67、关氏指当地人口繁盛、人口众多的富裕家庭。 ( )

68大象笏:用大象脚趾甲制成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使用的牌位,以备忘记的事情。 ( )

69古人成年后取名,名与字的用法也不同。年轻人用名字来称呼他们,长辈或同龄人则用词语来称呼他们。 ( )

70、“陛下”是对皇帝的尊称。在古代,人们不敢直接称呼皇帝,而是在皇宫前称呼皇帝以下的人,以示尊敬。 ( )

(8) 个人姓名和头衔

71. 古人在称谓中使用谦卑。称呼别人父亲时,会用“陛下”,称呼对方父亲时,会用“我的父亲”。 ( )

72、我是古人自称的名字。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自秦始皇以来,我就专门作为皇帝的自称称号。 ( )

73、君主的谥号包括谥号、年号、庙号。庙名从殷商开始,年号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和年号从朱元璋开始。 ( )

74、古人对父母的去世有一个委婉的称呼。父死曰“内苦”,母死曰“外苦”。 ( )

75. 古代不同时期对皇帝有不同的称号。有的以庙号称呼,如“汉武帝”,有的以年号称呼,如“唐太宗”,有的以谥号称呼,如“康熙”。 ( )

76、古人幼时起名,成年时择字。这个字是为了方便别人称呼自己的同辈或前辈,如“苏东坡”。 ( )

77、普通人称已故的父亲为“贤考”;他们已故的母亲被称为“妣”或“仙考”;他们已故的父母统称为“考威”,如成语“入面考试”。 ( )

78. 在古代,已婚妇女根据其地位不同,有不同的称呼。 “皇帝的妃子称为皇后,诸侯的称为夫人,百官的称为子,士人的称为女子,百姓的称为妻子。” ( )

79、谥号特指功臣死后,朝廷所赐的含有善意评价或赞扬的谥号。 ( )

80谥号专指皇帝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评价称号。例如,文帝、武帝的谥号为褒,厉帝、炀帝的谥号为恶。 ( )

(九)文集、经典

81 《风骚》:风,《国风》《诗经》;骚,即《离骚》《楚辞》。后来,“风骚”就被用来指代文才。 ( )

8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 )

8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五经,指《诗》 《书》 《礼》 《易》 《左传》。 ( )

84 《左传》,我国第一本有详细叙述的年代史书。 ( )

85、《史记》,我国第一本传记年代史。 ( )

86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本词典。 ( )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合称为“乐府双胞胎”。 ( )

88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四部传记史书。 ( )

89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所撰。这是中国第一部传记史。 ( )

90 《经史字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分类的四大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正史。 ( )

(十)其他及补遗

91、按照通俗说法,“五谷”是指黍(黍)、黍(黍)、麦(大麦和小麦)、豆(豆)、麻(麻籽)。 ( )

92、镣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戴在手上的叫镣铐,戴在脚上的叫镣铐。 ( )

93、棺材是古代用来装尸体的盒子或柜子,棺材是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 )

94、“陛下”原指皇帝宫殿下的台阶,后引申为皇帝与皇帝面对面交往时的尊称。 ( )

95、“罢”,指人才的进退、官员的升降。其中,“废”是指官员的升迁或任用,“治”是指官员的降级或罢免。 ( )

96、《土六》是古代刑法。 “屠”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强迫其从事苦役; “流”是指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受罚。 ( )

97苍林古时指的是储存粮食的仓库。它是专门为赈济饥荒之年的人民而设立的。 ( )

98、纹身是指用刀在犯人的脸上刻画,然后涂上墨汁的一种古代刑罚方法,故又称“墨刑”。 ( )

99、《父亲的忧》是《丁父的忧》的省写。 “丁酉”是一种古代制度,规定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停止其职务。丁酉时期,丁酉人不得为官。但有时,也有“夺爱”和“挽回”的做法。 ( )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泛指平民百姓。古汉语里的“黎寿”、“钱寿”、“黎民”、“百姓”、“孤儿”、“孺人”等都是百姓的意思。 ( )

考古文化高深知识100道真假题解答

1.是2.错(韩愈《六艺》《师说》指的是《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这六部经书) 3.错误(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 4.错误(“博士”是秦汉时主管图书、文史的官职, “教授”一开始也是学术官员的名称)5.错(研究院最初是私人创办的,后来政府也设立了)介入) 6.错(应该是选拔“有才、有德”的人。另外,“孝廉”不是一个荣誉称号,而是考察制度的对象之一。除了针对“ ”,我们还选那些“诚实做事”的人。) 7.是8.是9.是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 11.是12.是13.错了(中岳是嵩山) 14.错了(广州不是,还有一个应该是荆州) 15.错了(江左是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 16.是17.是18.是19.是20.是21.是22.错(有十个天国干和十二地支) 23.是24.是25.错(最后一个是猪) 26.错(根据一年内太阳位置的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段,由此产生的地面气候演变) 27. 错(除夕不属于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是大寒) 28. 是29. 是30. 是31.是32.是33.错(是用一定面积土地的财政收入或者税收来奖励某人,而不是把土地赏给他) 34.是35.错(唐代)后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遂无“民部”之说。户籍负责人应该是“户部”) 36.错了(是工部) 37.错了(“司马青山”指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 38.是39.错了(“迁”)是升职或降职的意思,“左移”一般是降职,“右移”是升职) 40.错(指北京官员在当地就职) 41.是42.是43.是44.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字) 45.错(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但没有带老人爬的习俗) 46.错了(腊月初八) 47.错了(除夕夜)是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12月30日,有时是12月29日) 48.是49.错(颠倒了,“吉”是农神,“社”是土地神,你看部首即可推断) 50. 错(不能指正月初一) 51. 错(全身是“动物”) 52. 是53.错(停顿,俗称磕头),行礼时,头着地抬起。

通常用作上级与同侪之间的行礼) 54.是55.错(男人二十几岁成年,只看字不看数) 56.错(斋戒期间,不是不看)不吃肉,但忌吃辛辣、有异味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 57. 是58. 错(泰山主办) 59.错(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一般都是由长子继承,但清朝康熙以后,这个传统就被打破了) 60.错(应该是“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仪) 61.是62. 是63. 是64. 错(读书人的死叫不禄,平民的死叫死) 65. 是66. 是67.错(关氏指关盖氏族,即官宦世家) 68.错(象笏是象牙制成的笏) 69.错(名字是给长辈称呼的,字是给小辈或普通人称呼的)70.是71.错(错)72.是73.是74.错(错)75.错(汉武帝为谥号,唐太宗为庙号,康熙为年号) 76.错(苏轼,又名子瞻,又名东坡居士,或东坡)蜀) 77.是78.是79.错(不一定是有功之人,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评价) 80.错(不一定保留谥号)皇帝也有,大臣也有) 81.是82.错(应该是“现实主义”) 83.错(《左传》不是,应该是《春秋》) 84.是85.错(是第一传记)通史) 86. 是87. 错误(这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88错误(从《史记》到《明史》,不包括《清史稿》,也不包括《资治通鉴》,其中《三国志》是国风、传记体、年代史) 89.是90.是91.是92.是93.是94.是95.错(错) 96.是97.错(不是专门为救济人民而建的) 98.是99.是100.错(顾是标题)君主,孺人是对女子的尊称)

用户评论

漫长の人生

这篇文章真是太棒了!2022一轮复习的内容很全面,尤其是高考文化常识的判断题,帮助我梳理了很多知识点,感觉自己对考试的信心提升了不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人,只适合好奇~

我觉得这100道判断题有些地方不够准确,尤其是关于历史的部分,能不能再仔细核对一下?希望作者能更严谨一些,这样对我们复习才有帮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尘埃落定

非常感谢分享这篇文章!2022一轮复习的思路很清晰,特别是10大主题的划分,让我在复习时能更有针对性。希望能多出一些类似的资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i

这篇博文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高考文化常识部分,感觉自己之前的复习方法有点不对,感谢作者的分享!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水,100道判断题中有些题目似乎不够有深度,不能完全反映高考的难度,希望以后能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题目。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这篇文章让我对2022一轮复习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10大主题的总结,真的很实用!我会把这些判断题打印出来,随时复习!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栀

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但有些判断题的答案我觉得不太对,特别是关于文化常识的部分,能不能请教一下更专业的人士?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月花魂

感谢作者整理的这100道判断题,2022一轮复习的材料真是太有用了!我已经开始每天做几道题,感觉自己越来越熟悉这些知识点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太突出,10大主题的内容有些分散,建议作者在结构上再优化一下,这样读者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难

这篇博文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考复习,2022一轮复习的内容确实很重要,尤其是文化常识,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杰克

我对这100道判断题的设计有点失望,有些题目太简单,感觉没有挑战性,复习时希望能碰到更有深度的题目。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话刺骨

这篇文章让我对高考文化常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尤其是10大主题的整理,真的很实用!希望作者能继续更新更多内容!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相忘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设置有些随意,2022一轮复习应该更加系统化,能否请作者在选题上再用心一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的眸中有星辰

真的很喜欢这篇博文,100道判断题的设计让我在复习时不再感到无聊,尤其是文化常识部分,真的是太有趣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墨断笺み

感谢作者的努力,但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有点重复,10大主题中有些知识点可以再深入探讨一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这篇文章的结构让我一目了然,特别是高考文化常识的部分,真是让我受益匪浅,2022一轮复习的思路也很清晰!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刺心爱人i

我觉得这100道判断题的难度有些不均衡,有些简单到让我怀疑高考的标准,能不能再调整一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这篇博文让我对2022一轮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高考文化常识的部分,感谢作者的用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虚伪了的真心

我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点失望,感觉判断题的质量不高,复习时没有帮助,期待作者能改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xjy/210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