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馏技术详解:水蒸气蒸馏原理与应用
大家好,关于精馏技术详解:水蒸气蒸馏原理与应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水蒸气蒸馏法是提取植物性天然香料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流程、设备、操作等方面的技术都比较成熟,成本低而产量大,设备及操作都比较简单。
水蒸气蒸馏的原理
水蒸气蒸馏是分离纯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将水蒸气通入含有不溶或微溶于水但有一定挥发性的有机物的混合物中,并使之加热沸腾,使待提纯的有机物在低于100℃的情况下随水蒸气一起被蒸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当与水不相混溶的物质与水共存时,整个体系的蒸气压应为各组分蒸气压之和,即:
其中P代表总的蒸气压,
PA为水的蒸气压,
PB为与水不相混溶物质的蒸气压。
当混合物中各组分蒸气压总和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混合物开始沸腾,这时的温度即为它们的沸点。而混合物的沸点比其中任何一组分的沸点都要低些。因此,在常压下应用水蒸气蒸馏,就能在低于100℃的情况下将高沸点组分与水一起蒸出来。蒸馏时混合物的沸点保持不变,直到其中一组分几乎全部蒸出(因为总的蒸气压与混合物中二者相对量无关),温度才上升至留在瓶中液体的沸点。
混合物蒸气中各个气体分压(PA,PB)之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nA,nB)之比,即:
nA=mA/MA;nB=mB/MB。其中mA、mB为各物质在一定容积中蒸气的质量,MA、MB为物质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
可见,这两种物质在馏液中的相对质量(就是它们在蒸气中的相对质量)与它们的蒸气压和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水蒸气蒸馏的应用
水蒸气蒸馏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从1907年CA创刊时,就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发表文章,但那时的探讨还仅限于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后来,水蒸气蒸馏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现在,每年仍有大量的文章对水蒸气蒸馏进行探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它的主要应用领域:
⑴松脂加工:即对采集的松脂进行水蒸气蒸馏,得到液态的松节油和固态的松香;
⑵从植物叶茎中提取香精油;
⑶水蒸气蒸馏与溶剂萃取(或固相吸附)相结合测微量物质;
⑷从沉积物中提取油;
⑸从中药中提取挥发油;
⑹在煤焦油和石油工业中回收苯类化合物;
⑺脂肪酸,食用油,聚酯类(高沸物)的除臭、降酸度;
⑻用减压水蒸气蒸馏精制二甲基硫代磷酰胺;
⑼高压水蒸气蒸馏从含磷残渣中回收和提纯磷。
水蒸气蒸馏法适合分离那些在其沸点附近容易分解的物质,也适用于从不挥发物质或树脂状物质中分离出所需的组分(如天然产物香精油、生物碱等)。使用此法被提纯的物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
⑵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⑶在共沸温度下与水不发生反应;
⑷在100℃左右,必须具有一定的蒸气压,至少666.5~1333Pa(5~10mmHg),并且待分离物质与其他杂质在100℃左右时具有明显的蒸气压差。
水蒸气蒸馏实例
例如苯胺的沸点为184.4℃,且和水不相混溶。当和水一起加热至98.4℃时,水的蒸气压为95.4kPa,苯胺的蒸气压为5.6kPa,它们的总压力接近大气压力,于是液体就开始沸腾,苯胺就随水蒸气一起被蒸馏出来。
利用水蒸气蒸馏来分离提纯物质时,要求此物质在100℃左右时的蒸气压至少在1.33kPa左右。如果蒸气压在0.13~0.67kPa,则其在馏出液中的含量仅占1%,甚至更低。
为了要使馏出液中的含量增高,就要提高此物质的蒸气压,即要提高温度,使蒸气的温度超过100℃,即要用过热水蒸气蒸馏。
例如苯甲醛(沸点178℃),进行水蒸气蒸馏时,在97.9℃沸腾,这时PA=93.8 kPa,PB=7.5 kPa,则:
这时馏出液中苯甲醛占32.1%。
假如导入133℃过热蒸汽,苯甲醛的蒸气压可达29.3 kPa,因而只要有72 kPa的水蒸气压,就可使体系沸腾,则:
这样馏出液中苯甲醛的含量就提高到了70.6%。
应用过热水蒸气还具有使水蒸气冷凝少的优点,为了防止过热蒸气冷凝,可在蒸馏瓶下保温,甚至加热。
水蒸气蒸馏装置
水蒸气蒸馏装置通常由水蒸气发生器、蒸馏部分、接收部分组成。
水蒸气精馏的优势
水蒸气蒸馏的工业应用价值很大,但几乎所有的应用中,仅作为简单蒸馏,或过热水蒸气作为惰性气的多级载气蒸馏。由前面介绍可知,在水相存在的条件下蒸馏可以产生良好的降温效果。因此,有学者考虑将液态水引入传统多级水蒸气蒸馏的分离过程中,由此提出了水蒸气精馏的概念(在多级水蒸气蒸馏装置中通入饱和水蒸气)。
水蒸气精馏作为分离热敏物系的一种潜在的方法,除了能显著地降低操作温度外,还具有它独特的优势:
⑴蒸馏设备中存在良好的搅动而不存在局部过热,促进了传热和传质,并可防止结垢,这是水蒸气精馏的本质性优点。
⑵水蒸气排掉了大气中的氧,可防止被处理物系的氧化。
⑶在精馏的同时,完成降酸、除臭等功能,而且还不会引人异味。这对食用的天然脂肪酸与油脂类的分离与提纯有着特殊的意义。
⑷产物与水的最终分离只需简单的液液分层,这是萃取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水蒸气精馏不会对设备和操作条件有苛刻的要求。
⑸由于塔板或填料结构变化所引起的压降升高,有两个液相分别承担,不会引起釜温的显著升高。
⑹作为分离剂的水随处可得,而且由于塔内传热阻力小,用于加热的能量的品位可相对降低,也可以用低压蒸气直接通入塔釜,有利于能量的综合利用。
⑺由于全塔都有水相存在,为加盐精馏提供了可能。
欢迎您参加“2019复杂精馏技术与
化工过程强化创新与应用研讨会”!
会议概况
主办单位:上 海 化 工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
国家高效分离塔填料及装置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上海)培训中心、中国化工学会培训中心
支持单位: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大学)、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天津奥展兴达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明亮会议厅 化工707 海川化工网
时 间: 2019年9月19日- 21日
地 点: 上海市
会议研讨内容
(一)复杂精馏分离技术的绿色化发展与应用
(二) 隔板精馏技术及过程耦合技术
(三)微反应技术在化工过程强化中的应用
(四)高效分离技术解决方案
参会费用
标准费用:国内代表 2800元 ,学生 1500元,国外代表 500美元。
预先汇款:国内代表 2500元,学生 1300元,国外代表 420美元。
注:会议费含资料费及餐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9月5日前汇款享受预先报名优惠。
汇款账户信息:
户 名: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帐 号:1001247219100017952
开户行:工行上海市金沙江路支行
报名入口
详情咨询
▼
联系人:薛女士
联系电话:18630538350
邮箱:xueyu@hg707.com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jxjy/21198.html
用户评论
以前对蒸馏这个学问只限于初中物理课上的简单介绍,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细节和应用!感觉这篇博文把蒸馏过程讲得十分深入浅出,真是宝贵的干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写得真好理解!我是做食品研发的,之前一直想用水蒸气蒸馏法来提取一些特殊成分,现在终于能看懂这个原理了。多亏这个博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蒸气蒸馏确实很关键啊,我在化学实验里经常用到。这篇博文整理得很有条理,还有一些我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受益匪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文章说得专业,我虽然学的是生物工程,但对这个原理还是想了解一下。感觉水蒸气蒸馏的作用范围很广,挺有用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把技术细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这篇博文真的给我开拓了视野!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什么说水蒸气蒸馏比传统蒸馏更容易操作呀?我印象里好像很复杂啊...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挺详细,图也画得清楚,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还是有些难理解。最好再配些课件或动画演示,更容易让人掌握。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做环保工作,对水蒸气蒸馏法很有兴趣!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它的应用范围更广,甚至可以用在废水处理中,真是个好方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水蒸气蒸馏的原理和方法,但我觉得对于实际操作步骤没有涉及很多细节。希望能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分享以及不同类型物质的具体案例分析。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学习方式很棒!希望能看到更多类似的文章,把一些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科技进步。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个业余爱好者,一直想学习水蒸气蒸馏技术,这篇文章刚好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感觉很有突破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写的太官方了,个人觉得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建议加入一些案例分析或读者参与讨论环节,会更吸引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文章内容很专业,但语言略显枯燥,少了点针对读者的亲和力。建议使用更生动活泼的语言,并添加一些图片或视频,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蒸气蒸馏这个技术还是很牛逼的,但还是有些复杂和费力,需要专门的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笼统,并没有深入探讨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操作等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对水蒸气蒸馏的理解很有限,这篇博文帮我系统地梳理了一下的知识体系,收获满满!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水蒸气蒸馏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从食品加工到医药制造,都用到它。真没想到这小小技术的潜能这么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学的是机械工程,经常需要用到蒸馏技术,不过这篇博文还是给我开阔了视野,原来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运用方式。佩服作者的专业水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