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校推荐

高中物理:深入解析“木板滑块”经典模型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物理:深入解析“木板滑块”经典模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中小学物理全集,点此获取。

您可以留言所需材料的学年、学科、教材版本等信息。老师会第一时间更新的!

类型2:外力滑动(如图)

对于m分析,加速度范围gsin -1gcos

在这个加速度范围内,板可以保持相对静止

2:试题类型总结

题型1:无外力的板块问题

1.(2020·重庆·高中一月考试)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足够长的木板上向右滑动,木板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1。木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2,木板保持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上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B、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2mg

C、木板与地面的摩擦力为1(m+M)g

D木板与地面的摩擦力为1Mg+2rmg

2 (2021·全国·一年级专题练习) 如图所示,将长木板Q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块P可视为一个质点,以v0=4m/s的速度从长木板中心向右水平移动。冲向最左端的长木板。已知木块P和长木板Q的质量分别为m=10kg和M=20kg。长木板的长度L=5m。长木板与地面、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分别为1=0.1、2=0.4,重力加速度g为10m/s2。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木板始终静止,物体一定可以从长木板的右端离开。

B、长木板向右移动,物体不可能从长木板右端离开。

C. 长木板的加速度始终为0.5 m/s2

D木块相对于长木板的位移为2m

33.(2020年·安徽省皖西中学第一学期期末)如图所示,将一辆质量M=8公斤的汽车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轿厢左端加一个水平推力F=8N。当小车向右移动时,速度达到1.5 m/s时,无论大小,轻轻地在小车前端放置一块质量为m=2 kg的小块。块体与小作坊之间的动摩擦系数=0.2,且小车足够长。 (取g=10 m/s2)求:

(1)小木块放置后,小木块和小车的加速度是多少?

(2) 两者达到相同速度需要多长时间?

(3) 将小物体放在小车上后,t=1.5 s 后小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36.(2021年安徽省舒城中学一年级考试)如图所示,薄板A的长度L=16m,其质量M=5kg。将其放置在水平桌子上,盘子的右端与桌子边缘齐平。将一个物体B放在A上距右端s=12m处(大小可以忽略,可以看成一个粒子),它的质量m=2kg。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1=0.1,A与桌面、B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均为2=0.2。事实证明,系统是静止的。现在在板子右端施加一定大小的水平恒力F,继续作用在A上,直至A从B下方被拉出,B最终停在桌子右边缘(g为10m/s2)。求:

(1)B运动时间;

(2) 恒力F的大小。

包含分析的完整文档:单击此处获取[左上]。

相关问答

问:高中物理“木板滑块”模型难点在哪?
2个回答
↘▂_倥絔

答: 高中物理中的“木板滑块”模型确实有很多小伙伴会感到困难,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多个物理概念的结合,比如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动能与势能等等。而且,解题过程中需要精准分析力和方向关系,对于刚入高中文理学习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比较吃力。 其实只要熟悉几个基本原理,例如“斜面上的滑块”和“水平面上滑块”的运动规律的不同,以及如何正确运用平衡方程,就能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这类问题。

256 人赞同了该回答

顶个蘑菇闯天下i

答: 另外,一些同学在接触“木板滑块”模型时容易忽视摩擦力的作用大小,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牢记摩擦力与物体速度、表面的粗糙度等因素变化关系也很重要。

1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学习“木板滑块”模型应该注意哪些重点?
2个回答
oО清风挽发oО

答: 学习“木板滑块”模型,其实主要需要记住以下几个重点:首先要明确分析问题时所给的条件有哪些,比如木板的倾角、运动的初始速度、摩擦系数等等。 再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合适的物理公式来进行计算。 比如,如果你是在求解斜面上滑块的加速度,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如果你是要求解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时间,可以使用动量守恒定律等。

4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糖果控

答: 其次,要注重力矩的运用,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转轴来判断力和力的作用方向关系。 最后,要多做题练习,熟能生巧! 遇到不会的题目时,不要轻易放弃,可以尝试画出自由体图,或者与同学一起探讨解决思路等。

90 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木板滑块”模型常见问题有哪些?
2个回答
如梦初醒

答: "木板滑块"模型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很多,也比较容易出现一些陷阱,所以这类问题的常用误区在于:过于依赖公式而忽略物理意义;对力方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计算结果不符实际情况等等。另外,有时会忘记考虑摩擦力的影响,或者忽略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转换单位带来的问题

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十言i

答: 想要避免这些错误,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加练习,并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要注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公式的记忆和掌握。

8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schools/210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