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职业教育

安徽“博士村”揭秘:29位博士54位硕士,奇特地理现象引关注,建房请师传统传承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安徽“博士村”揭秘:29位博士54位硕士,奇特地理现象引关注,建房请师传统传承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相比之下,该市还有一个以水命名的村庄————泥水村,堪称“奇迹”:只有3500多人。 1977年恢复高考后,诞生了博士29人、硕士54人、近300人。本科生(全部不计算两次)。

外人称泥水村为“医生村”。事实上,这次“账号封禁”由来已久,多年前相关报道就已在网络上流传。在此期间,一段关于“盛产”高学历人才的博士村的短视频迅速传播并登上热搜话题。农村教育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着。但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也正在显现。一些曾经辉煌的乡村学校,如今因学生流失而走向衰落。处于被撤回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泥水村绵延四十多年的教育“神话”让人们看到了现实的另一种可能,乡村学校的复兴之光或许就在这里。在泥水村,我们能否找到乡村教育成功的秘诀?我们带着深深的疑问踏上了道路,从省会合肥开车到潜山市,然后换乘当地车辆。我们用了4个小时,穿过群山的怀抱,蜿蜒曲折,终于来到了沐浴地。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安静的村庄。

泥水国中女子足球队员合影

“神话”的由来

山是美丽的,有慈爱的一面,也有严酷的一面。泥水村距县城60公里山路,地处两县交界处。虽然交通不便,但森林覆盖率达到80%。这里地处“三富之地”核心区,山清水秀,土壤富含硒、锌,空气富含负养分。氧离子。

据当地村民普遍认识,自然条件孕育了泥水村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品质。那些博士、大师无论走多远,飞得多高,他们的生命之根仍然扎根在这里。

泥水村本来就很神秘。自然法则在这里似乎被改写了,山势强行挡住了河流,形成了河流自东向西流淌的特殊地貌。这就是该村被命名为“泥水村”的原因。

大山的阻隔并没有让村民们世世代代低头,反而激发了他们“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固执。时至今日,许多人的教堂中还挂着“奋力逆水行舟,一竿退千里”的横幅。他们总是鼓励子孙后代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八十多岁的褚浩川是改革开放后带领村民改变集体命运的第一人,也是农村教育的“恩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他就提出,面对“七山半水两田”的贫瘠土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多植树、种好树。有了良好的生态,村民才能烙上饭碗。

楚浩川大胆地拿出家产4000元,承包荒山植树。很快他就赶上了全国乡镇企业创办的好时光。他创办了一家村办林业企业,专注于林产品深加工,并开设了一家纸制品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许多村民还记得泥水村曾经的繁荣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卡车在村里排队停泊,等待纸制品装车运出山。

经济发展为农村教育注入了“第一动力”。因为贸易,泥水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在接待四面八方的来访者、往返于全国各地的社会交往中,只有初中文化的楚浩川看到了这里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并敏锐地意识到这里的迫切需要。振兴乡村教育。由此,他的事业重心开始从“植树”逐渐转变为“树人”。

泥水中心小学原址由祠堂改建。 20世纪50年代,学校位于河对岸,师生出行不便。校舍破旧,没有像样的操场。 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决定将小学迁至村中心。褚浩川带头响应,捐款30万元,用于支付征地拆迁费用。作为村办企业负责人,他果断决定,村小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费附加由企业承担;此外,民办教师的工资全部由企业承担,标准是全县最高的。

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楚浩川为村里的年轻一代树立了标杆。泥水中心小学原校长褚兆义说,“离开泥水的大学生不仅学业有成,还想帮助养家糊口。一些成功人士捐钱捐物,帮助修缮学校大门,建设学校。”幼儿园。”

他的学生褚柏青是一位旅居外地的企业家。从1996年开始,他每年都会为村里5至10名儿童捐款。楚昭一说,一个人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即使在过去的几年里,泥水村也很少因贫困而辍学,教育基础得到了保证。 “成为一名大学生,意味着为国家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小家庭来说,相当于走上了脱贫之路,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他说。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出现过孩子考上高中,家里不让读书的情况。如果你想考硕士、博士,父母也得凑钱支持。”并卖铁。”来自泥水村的一位医生分析,情况也是如此。这也是村里有这么多高学历人才的原因之一。

泥水初中女子足球队员在篮球场训练

民风、学风、师风

1998年,泥水村中心小学迁入新址,褚兆义担任第一任校长。随后几年,村小学不断扩大招生,达到每个年级6个班。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楚浩川设立了个人奖学基金。村里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为300元,中专的学费为200元,高中的学费为1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虽然教育经费有限,但无论多么辛苦,我们还是愿意奖励老师。”楚兆义回忆,当时学校是根据县里统一考试的成绩对老师进行奖励,奖金由学校和楚浩川的公司共同分享。 “1995年,我的工资每个月才100多元,但数学老师的奖金却高达1000元。”

“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老师和学生树立榜样,让大家看到,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时至今日,提起那些视学生为孩子、视老师为生命的同事,楚兆义仍心有余悸。 “据我所知,至少有三位老师因为过于热爱教学和学生,最终瘫倒在讲台上。”

王灵贵老师来自沙畈村学校。他教语文和数学,工作认真。他长期患有肝炎,带病坚持工作。楚兆义和学校领导多次劝他去医院治疗,但老师却不愿离开教室,担心学生。 2002年,他的病情恶化,坚持不住住进了医院。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回到讲台,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

据褚兆义介绍,20世纪90年代,潜山县泥水小学平均分连续两年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优于市内许多小学。

王静树博士,1988年出生,泥水村人,现任教于重庆科技大学。她回忆说,小学时,有一个同学好几天没来上课,座位总是空着。老师沿着山路步行20公里去看望一家人。原来,该学生家里有人受伤,需要他在家照顾。老师并没有责怪他。一连一周,他晚上步行到学生家自愿补课,帮助他跟上进度。 “中间有一座大山,来回路途遥远,老师毫无怨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感慨道。

正是这些“村红烛”,用生命燃烧自己,托起希望的火焰,代代相传。倪水初级中学副校长王杰胜从教30多年,多次获得村里的“重奖”。然而,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街道上,遇到的每一个村民都能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善意。在许多双脚沾满泥浆的普通农民背后,都有一个大学生。有的已经在中央部委工作,有的已经在国际组织工作。他们都是他们曾经教过的学生。

在村民眼中,教师的地位最高,在家庭事务中往往拥有最高的“话语权”。作为村贤,他们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杰胜说,有时候老师调解邻居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有用的。 “他们只是认为必须倾听老师的意见,因为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个村小组,家家户户都是大学生,有的家庭,一个家庭就有好几个博士。”王杰胜说,在泥水村,村民们在孩子读书前不顾衣食,这对孩子们造成了一定影响。形成了“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学风。

王静姝记得,人生的第一个“标杆”就是她的表弟曹云福。他也是村里最早的医生之一,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的软件专家。她的父亲总是以她表弟的榜样来教育她。如今,王静姝回到家乡,她将以自己的经历来讲述,鼓励弟弟妹妹们考上理想的大学,不断提升自己。

她依然感谢“老对手”楚根白的辛苦付出。她第一次记住对手的名字,是在泥水中心小学举办的数学比赛上。 “他是第一名,我成绩不好,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初中时,王静姝和楚根白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但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初三第一次月考,楚根白排名年级第一,王静姝排名第二;第二次月考,两人“互换”了位置。两人长期交替占据前两名的位置,一直在暗中较劲。

高中时,他们又在同一所学校,每次公布学校前20名,他们都在其中。 2004年,他们双双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完成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十多年的同学关系后,他们都选择投身科教事业。

“在学习上,同学和亲人不仅互相竞争,而且互相鼓励、支持。”王静姝通过网络交流引导表弟和表弟成为硕士生。在她的指导下,一位非名校亲戚获得了中科院硕士学位,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这样的“帮扶引导”案例在村里比比皆是。

泥水中心小学教室正在进行智慧课堂教学

让老师安心

泥水村的博士、硕士几乎都是在村里的小学接受启蒙的。 2017年,当凌杰春调任倪水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时,眼前的校园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教学楼不仅是村里最好的建筑,甚至可以与城里的学校相媲美。

这里硬件设施齐全,师资队伍逐渐壮大,人员稳定。主校现有学生155人,教师23人,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分配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还有一半来自外县。

在泥水村这个高山村,如何才能留住年轻教师并踏踏实实工作? 2016年以来,潜山市根据境内山区农村交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积分动员”管理办法,给泥水村等偏远村庄的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年轻教师向往城市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与其将他们“强行留”在农村,不如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平台,实现有序流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流动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全市学校教师配置更加合理。

“以前,想要调到城郊,人们都会想到‘找关系’,但现在就看积分了,放心吧,到了郊区自然有机会。”点。”凌杰春分析,积分管理规定要求山区学校必须做到五年后才能申请转学。像泥水中心小学这样的山区学校,工作一年可以获得1.2分,而普通学校只有1分。这对山区偏远学校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此外,教师评价和奖励在积分制度中占有很大比重,旨在鼓励他们更多立足岗位发挥作用,促进青年教师进步。”凌杰春说,“当然,教育部门也需要评估每个学校的表现,根据转学指标进行统筹,避免同一学校多次转学,影响教学质量。”

“相比靠感情、靠利益留人,靠环境留人更现实。”潜山市教育局局长石敬忠也是一名乡村教师,深知坚守山区的艰辛。他曾经听说,一位刚到学校的毕业生第二天一大早就给校长打电话要求辞职。 “可能是他们不适应生活,只有安安稳稳的生活,才能幸福快乐。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我们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家的温暖。”

这件事让石敬忠心里酸酸的。为此,他要求教育部门狠抓教师周转住房工程,必须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住宿条件,真正做到“一切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在前山,35平米的周转室、卫生间、洗手台正在成为乡村教师宿舍的标配。

褚永松是倪水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30多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他出生、长大的泥水村。根据安徽省现行相关政策,连续农村教职满30年后,申请职称不再受学校指标限制。 2020年,他成功晋升副高级职称。此外,像他这样的教师享受的农村工作补贴每月加起来可达千元。

值得一提的是,一切有利于乡村教师的政策导向,都促使潜山教育系统出现教师“回归”乡村学校的现象。 “据我了解,已经有几位老师主动从城市学校转到农村学校了。”潜山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褚成杰说。

近三年来,潜山市新招聘和调入的450多名教师中,90%以上分配到了农村学校。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流动机制激发了他们的活力,乡村教育就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新时期如何教学

在泥水中心小学六年级的教室里,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一台平板电脑。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语文老师尹文灿在每节课教授新知识时,都习惯性地使用智慧教学系统。通过智慧教室,中心小学的优质课程也可以“直播”到乡村小学。墙上的大屏幕,手中的小屏幕,老师和学生的目光来回变换。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泥水村已经成为历史。

“十三五”期间,潜山市将智慧学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2020年以来,优先覆盖贫困边远地区和山区农村的小型学校(教学点),建设智慧学校54所,让山区孩子先行一步。享受教育技术的好处。

“在基于书本、纸笔的传统教学基础上,智慧教学更加直观、动态、互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尹文灿和学生们一起工作。逐渐度过了智慧教学的适应期。她发现,“班上27个孩子都精神抖擞,连字迹都变得工整了。”

“教师不能再只是灌输知识点,也不能再局限于课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后的深刻含义,结合山村孩子的实际生活环境,介绍更多当地的文化知识。” ”。尹文灿坦言,智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技能恐慌”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现在连乡村小学的老师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形成了互相学习的氛围。”

新时代,教学科研活动必须走出去,不能关在山里。泥水初级中学校长李向东表示,外出开展教研活动,路费、住宿费等费用相对较高。学校尽力提供保障。各项活动经费向教学科研倾斜,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每年市教育局还安排农村小学校专项资金,2020年给我们学校拨款17万元。”

但对于泥水初中这样只有16名教师的“小学校”来说,部分学科教师只有一到两名,教研缺乏氛围和规模。为此,学校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在线培训平台和智慧教学资源库,组织教师在线学习。同时,采取“区域教研”的形式,与周边学校联动。各学校轮流主持,“抱团”“开展活动”。先分批派出老师去上课。等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会一一邀请城市学校的名师来学校指导、面对面交流。”李向东说。

“刚入职一年的一名英语教师荣获全市优质英语班主任竞赛二等奖;一名教师被推荐到安庆市参加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在全市2019年考核中,近40所初中,泥水初中排名第一第11……”这些成绩的背后,李向东心里清楚,乡村教师付出了双倍的努力。

辛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但每次开学,得知学生流失的消息,所有坚守泥水村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感到一丝失望。这种流失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上,“规模”的制约也一直是农村教育的“隐痛”。教育事业必须适度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中学“缩水”已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山区。只剩下80多名学生的泥水初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李向东粗略统计了一下。学校辐射的三个行政村内约有三四百户人家。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也大多跟着父母在外读书。 “剩下的学生中,有很多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我们学校有30多名学生曾经是贫困户。”

根据安徽省统一政策,省级示范高中都有“校内目标”,泥水初级中学每年都下达固定目标,让农村学校排名靠前的学生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让李向东高兴的是,现在他经常听到重点高中老师的反馈,“虽然分数进来有差距,但山里的孩子潜力很大!”

事实上,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学生最终通过了哪些考试。教育是一场接力赛,所有教师都是参与者和贡献者。

泥水中心小学教室及宿舍

品格教育,同一个起点

如果我要问的话,倪水初级中学有哪些教学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呢?那或许就是校园女足,她的战绩堪称泥水村的又一个“神话”。

还是从人口基数来看,在一所只有8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女生占了一半左右,其中一半被选入20多名学生的足球队,所以选拔空间很小。

然而,这样一支在篮球场上训练的农村校园女足却在2018年安庆市中小女足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获得第七名; 2019年获得全市中小型女子足球联赛安庆冠军。

“要知道,我们的对手都是两三千人的大学校,而且踢球也很多年了。”学校唯一的体育老师、足球教练方金润不断重复:“只能说我们的孩子能吃苦不服输,别的女孩都不愿意踢足球,而我们的家长却特别支持。”

“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品格教育。”这也是方进润深刻的体会。他见证了这群女孩的转变和成长。 2016年,他首次带队参加安庆市的比赛。面对紧张的比赛气氛,女足队员们有些“怯场”。他们的呼吸急促,动作僵硬变形。结果,他们输了三场,输了两场,平了一场,排名垫底。孩子们泪流满面,纷纷围在方进润身边,说道:“回去一定要好好练习!”

方金润向另一所学校的老教练寻求建议。在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他上网查找视频、观看比赛、学习技术。学校本来没有训练器材,他就地取材,想出了很多土办法:从食堂找来柴火棍,绑成绳梯,训练队员的敏捷性和反应能力,铺上体操垫。在水泥地上进行体能训练。对抗,对着垃圾桶练习射击精度。

重返赛场的铿锵玫瑰让人“望而生畏”。一位对手感叹道:“他们就像是被铁蒙了一样,根本打不着。”方金润清楚地记得,在一场比赛中,一名主力受伤,鼻子里全是血。他躺在担架上,还不忘拉着双臂。他说:“不用换人,我还能来!”

“足球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规则,更加团结,他们显然懂事了,长大了。”方金润说,每年夏天,一半的时间都花在学校训练上,早上5点30分起床跑步,学生们从不抱怨累。学校还专门安排老师自愿为他们补课,确保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掉队。近五年来,女足队员或考入省级示范高中,或考入县定向师范学校。

尽管时过境迁,岁月变迁,但在校园女足队员身上,依然可以看到泥水村人不变的精神传承。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人生阶段,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品格的支撑。安徽省野寨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徐富贵感叹:“在品格教育方面,城乡学校都处于同一个起点,品格教育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尤其重要!”

他就读的学校是潜山市最好的省级示范高中。它也位于山脚下。泥水村的学生大多在这里完成最后的学业,从而踏上人生的跳板,跃出大山。他认为,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单纯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看,农村孩子并不具备优势。 “但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更多的‘物质’和品格教育的有利条件。”

比如,在泥水村,孩子们从小到山水里,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帮助父母做家务、干农活,养成了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 “有些事情是不能和大城市相比的,但有一件事我们老师可以做好,那就是培养好孩子的品格。除了尽力传授知识外,我们还要狠抓道德修养。”教育,让孩子受益终生。”他说。

“品格教育‘完成’了,把说教变成经验。”徐富贵介绍,野寨中学七年来一直在品格教育方面进行探索。潜山市教育局已将学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以“德育微行动”、“品格青少年评选”等活动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知道,教育不是强迫学生取得高分,学习是改变自己、家庭和国家的命运。”

“多年来,很多案例证实,注重品格教育不会影响学生成绩,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在石敬忠看来,千山教育在新时代探索“独特方式”,实际上是教育本真性的再次回归。泥水村的孩子们正是沿着这条“品格之路”走向了成功。

结论

当然,我们不能把历史割裂开来。回望身后的碧水青山,这里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文化的肥沃土壤。孕育进取的文风和家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造福子孙后代。在这里,山水生态与传统文明完美融合,让农读中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褚成杰对本文也有贡献)

相关问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千千择校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qzexiao.com/zyjy/172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